Vibe coding 小心得
最近工作上主要負責的案子比較不忙,空出來的時間就開始研究起了目前討論度很高的 vibe coding,並嘗試把它導入既有的工作流程中。有幾個小心得:
跟 AI 合作就跟和人合作一樣,溝通不清楚就容易出現預料之外的結果:
但跟人合作的好處是人可以漸漸習慣你的思考方式,讓合作的阻力漸漸降低(大部分可以吧),AI 的長期記憶還不夠強大,所以每次使用就像是跟不同新同事從零開始相處一樣刺激。使用上的邏輯和觀念不同: 在寫 code 之前的規劃階段,產出設計文件或任務清單的時候同時執行個三、五 round,最後再比較可能是比較好的做法,比起一次一次的等待和調整更節省時間成本,也比較不會在等了一段時間結果看到產出結果一團糟的時候生氣(或是難過)。
失去樂趣的開發過程: 雖然已經用 github copilot 用很久也用得很開心,但是 vibe coding 就是要盡可能不親自寫 code,所以不會有親自寫程式的那種滿足感。然後我也還沒有到使喚人工作會心滿意足的境界,所以幾乎只剩下滿滿的空虛而已。
如果照目前 LLM 和相關技術的演進速度,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 vibe coding 的實用性會更高,工作這種要求效率的情境可能就會很少寫 code 了?